【原文】
萧相国何者,沛丰人也。以文无害[1
]为沛主吏掾yuàn[2
]。
【注释】
[1
] 文无害:亦作“文毋害”。指能为文书却没有疵病。
[2
] 主吏掾:秦县令属吏,主管群吏进退。汉代改设功曹。
【译文】
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。他这个人对法令十分精通,处理事务没有过错,在沛县担任主吏掾。
【原文】
高祖为布衣时,何数以吏事护高祖。高祖为亭长,常左右之。高祖以吏繇yáo咸阳,吏皆送奉钱三,何独以五。
【译文】
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,萧何曾经多次凭借自己的职位之便保护他。刘邦当上亭长之后,萧何也时常帮助他。刘邦以小吏的身份到都城咸阳服徭役的时候,官员们都资助他三百钱,只有萧何资助他五百钱。
【原文】
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,常辨之。何乃给泗水卒史[1
]事,第一。秦御史欲入言征何,何固请,得毋行。
【注释】
[1
] 卒史:官名。秦、汉官署中的属吏,秩一百石。
【译文】
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的时候,经常和萧何一起办事,萧何总是将事情处理得条理清晰、一目了然。于是萧何转而担任泗水郡的卒史,主管文书方面的工作,在进行公务考核的时候名列第一。秦朝的御史想要回报朝廷将萧何征入朝中办事,萧何再三辞谢,才没有被调走。
【原文】
及高祖起为沛公,何常为丞督事。沛公至咸阳,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,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。沛公为汉王,以何为丞相。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。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,户口多少,强弱之处,民所疾苦者,以何具得秦图书也。何进言韩信,汉王以信为大将军。语在《淮阴侯》事中。
【译文】
等到高祖发动起义成为沛公之后,萧何经常辅佐沛公督察公务。沛公进入咸阳之后,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收藏金帛财物的府库,分取金帛财物,只有萧何先进入宫室收集秦朝丞相及御史负责掌管的秦朝法律条文、地理图册以及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,并将这些资料收藏起来。沛公做了汉王之后,委任萧何为丞相。项王和诸侯军队将咸阳城屠杀焚烧一番之后就离开了。汉王之所以能够全部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、户口的多少、各个地方形势的强弱、百姓的疾苦等等,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地图、书籍等资料的缘故。萧何曾向汉王进言举荐韩信,汉王让韩信担任大将军。这件事情在《淮阴侯列传》中有所记载。
【原文】
汉王引兵东定三秦,何以丞相留收巴蜀,填抚[1
]谕告,使给军食。汉二年,汉王与诸侯击楚,何守关中,侍太子,治栎阳。为法令约束,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,辄奏上,可,许以从事;即不及奏上,辄以便宜施行,上来以闻。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,汉王数失军遁去,何常兴关中卒,辄补缺。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。
【注释】
[1
] 填抚:镇定安抚。填,通“镇”。
【译文】
汉王带领军队向东挺进,平定了三秦,萧何以丞相的身份在巴蜀地区留守治理,安抚民众,发布政令,给军队提供粮草。汉二年(前205年),汉王与各路诸侯合力攻打楚军的时候,萧何留在关中守卫,侍奉太子,治理栎阳。制定各种法令、规章制度,创建宗庙、社稷、宫室、改编县邑,萧何每做一件事都事先向汉王禀报,得到汉王的同意之后,再去具体施行;假如有的事情来不及禀报汉王,就会依据事态的方便去处理,等汉王回来之后再向他一一汇报。至于关中的事情,萧何按户口的多少征集粮饷,通过水路运送给阵前的军队,汉王军中屡次有大批士兵逃走,萧何经常征召发动关中的士兵,往往能够补充军队的缺额。汉王因此专门将关中的所有政事都委托给萧何处理。
【原文】
汉三年,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,上数使使劳苦丞相。鲍生谓丞相曰:“王暴衣露盖,数使使劳苦君者,有疑君心也。为君计,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,上必益信君。”于是何从其计,汉王大说。
【译文】
汉三年(前204年),汉王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在京县、索城之间对峙,汉王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回关中慰劳丞相萧何。有个名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:“汉王在前方打仗,风餐露宿,却多次派遣使者回来慰劳您,这是对您有所怀疑啊。为您着想,不如将您的子孙兄弟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军中去效力,这样一来,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。”萧何听从了鲍生的计策,汉王果然十分高兴。
【原文】
汉五年,既杀项羽,定天下,论功行封。群臣争功,岁余功不决。高祖以萧何功最盛,封为酂侯,所食邑[1
]多。功臣皆曰:“臣等身被坚执锐,多者百余战,少者数十合,攻城略地,大小各有差。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,徒持文墨议论,不战,顾反居臣等上,何也?”高帝曰:“诸君知猎乎?”曰:“知之。”“知猎狗乎?”曰:“知之。”高帝曰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[2
]兽处者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功狗也。至如萧何,发踪指示,功人也。且诸君独以身随我,多者两三人。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,功不可忘也。”群臣皆莫敢言。
【注释】
[1
] 食邑:享受封邑的租税。
[2
] 发踪指示:发现野兽的踪迹,指示猎狗循迹追捕。比喻在幕后指挥。
【译文】
汉五年(前202年),已经杀死了项羽,平定了天下,于是讨论功劳,对臣子进行封赏。大家都争抢功劳,一年多了,还不能确定谁的功劳大、谁的功劳小。高祖觉得萧何的功劳最显赫,封他为酂侯,封赏给他的食邑是最多的。功臣们都说:“我们身披战甲,手执兵器,参加战斗次数多的已经身经百战,次数少的也与敌军有数十回交锋,攻城略地,夺取城池,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。现在萧何并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,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,发点议论,不亲自参加战斗,封赏的时候反倒在我们的上面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高帝说:“你们会打猎吗?”功臣们说:“会。”高帝又问:“你们知道猎狗吗?”功臣们说:“知道。”高帝说:“打猎的时候,跑在前面追咬野兽的虽然是猎狗,但是发现野兽的踪迹,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的却是猎人。现在你们只是能捉到野兽罢了,这样的功劳就像打猎的过程中猎狗的功劳。至于萧何,他则是发现野兽踪迹,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的人,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过程中猎人的功劳。再说诸位只是本人追随我,最多不过是一家两三个人追随我。而萧何则是自己整个家族的几十口人都追随我,这样大的功劳是绝对不能忘怀的。”群臣都不敢再有任何异议了。
【原文】
列侯毕已受封,及奏位次,皆曰:“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,攻城略地,功最多,宜第一。”上已桡[1
]功臣,多封萧何,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,然心欲何第一。关内侯鄂君[2
]进曰:“群臣议皆误。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,此特一时之事。夫上与楚相距五岁,常失军亡众,逃身遁者数矣。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,非上所诏令召,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。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,军无见粮,萧何转漕关中,给食不乏。陛下虽数亡山东,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,此万世之功也。今虽亡曹参等百数,何缺于汉?汉得之不必待以全。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!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”高祖曰:“善。”于是乃令萧何第一,赐带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
【注释】
[1
] 桡:使屈服,削弱。
[2
] 鄂君:即鄂千秋。
【译文】
列侯已经封赏完毕,等到向高祖进言进行位次评定的时候,群臣都说:“平阳侯曹参身体遭受了七十多处创伤,攻城夺地,功劳最多,理应排在第一位。”高祖已经使功臣们的意愿屈服,将较多的封赏给了萧何,至于评定功臣名次的时候就没有再反驳大家,但是心里还是想要将萧何排在首位。关内侯鄂千秋向高祖进言说:“各位大臣的建议都是错误的。尽管曹参曾经转战各处、有攻城略地的功劳,但这些都只是一时的事情罢了。皇上与楚军双方相持五年,经常损失军队,很吐司兵都逃走了,皇上只身逃走好几次了。但是萧何经常在关中征集军队派遣出去补给前线,这些事情都不是皇上下令让萧何做的,数万士兵总是能在皇上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前线,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多次了。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,军中没有存粮,萧何从关中用船为将士运来军粮,军粮的供应从来不曾匮乏。虽然陛下多次失去崤山以东的地区,但是萧何始终保全关中,等待陛下归来,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。现在就算没有上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,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?汉室就算有这些人,基业也不一定能够保全。怎么能让一朝一夕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勋之上呢!应该将萧何排在第一位,曹参次之。”高祖说:“好。”这才下令确定萧何为第一位,特别恩准他带剑穿鞋上殿,上朝的时候可以不遵循小步快走的礼仪。
【原文】
上曰:“吾闻进贤受上赏。萧何功虽高,得鄂君乃益明。”于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。是日,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,皆有食邑。乃益封何二千户,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。
【译文】
皇上说:“我曾经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应该受到上等的奖赏。尽管萧何的功劳很高,经过鄂千秋的表彰就更加明晓了。”所以按照鄂君原来受封的关内侯食邑,再加封为安平侯。就在那一天,萧何父子兄弟等十多人都获封食邑。又给萧何加封两千户食邑,这是因为过去高帝到咸阳服徭役的时候,萧何多送给他二百钱。
【原文】
汉十一年,陈豨反,高祖自将,至邯郸。未罢,淮阴侯谋反关中,吕后用萧何计,诛淮阴侯,语在《淮阴》事中。
【译文】
汉十一年(前196年),陈豨发动叛乱,高祖亲自率领军队来到邯郸。叛乱尚未平定,淮阴侯韩信也在关中造反,吕后采用萧何进献的计策,杀死了淮阴侯韩信,这件事情在《淮阴侯列传》中有所记载。
【原文】
上已闻淮阴侯诛,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,益封五千户,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。诸君皆贺,召平独吊。召平者,故秦东陵侯。秦破,为布衣,贫,种瓜于长安城东,瓜美,故世俗谓之“东陵瓜”,从召平以为名也。召平谓相国曰:“祸自此始矣。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,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,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,疑君心矣。夫置卫卫君,非以宠君也。愿君让封勿受,悉以家私财佐军,则上心说。”相国从其计,高帝乃大喜。
【译文】
皇上已经听说淮阴侯韩信被杀的事情,派遣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,加封五千户,并下令赏赐五百名士兵、一名都尉专门保卫相国的安全。许多人都前来向萧何道贺,只有召平表示哀悼之情。召平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。秦朝灭亡以后,他沦为平民,家境贫寒,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,他所种的瓜味道甘甜,因此人们都称他种的瓜为“东陵瓜”,这个称号是根据召平原本的封号得来的。召平对相国萧何说:“你的祸患就要由此开始了。皇上在外带领军士风吹日晒,而您负责留守在朝中,从来没有遭遇到什么危险的战事,反而为您增加封邑而且设置专门的卫队,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京城内造反,皇上对您的心迹有所怀疑的原因啊。设置卫队保护您,并不是皇上宠信您。希望您能够不接受封赏,将自己的私财全部捐出资助军队,这样一来皇上心里就会十分高兴。”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,皇上十分高兴。
【原文】
汉十二年秋,黥布反,上自将击之,数使使问相国何为。相国为上在军,乃拊循[1
]勉力百姓,悉以所有佐军,如陈豨时。客有说相国曰:“君灭族不久矣。夫君位为相国,功第一,可复加哉?然君初入关中,得百姓心,十余年矣,皆附君,常复孳孳得民和。上所为数问君者,畏君倾动关中。今君胡不多买田地,贱贳[2
]贷以自污?上心乃安。”于是相国从其计,上乃大说。
【注释】
[1
] 拊循:安抚。
[2
] 贳:赊欠。
【译文】
汉十二年(前195年)秋天,黥布发动叛乱,皇上亲自带领军队前去讨伐他,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事情。因为皇上在军中打仗,萧相国就在后方勉励安抚百姓,将自己的全部家财都捐助给了军队,和高祖当初讨伐陈豨的情形一样。有一个门客劝说萧相国道:“距离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。您现在高居相国之位,功劳排在第一位,您的地位和功劳还能再增加吗?当初您进入关中之后就一直深得民心,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,百姓们都亲近依附您,而您仍然勤勤恳恳地做每一件事情,与百姓关系仍然十分和谐,受到百姓的爱戴。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您在做什么,是担心您威镇关中。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,采用低价、赊借等手段来让自己的声誉败坏呢?只有这样,皇上才会安心一些。”于是,萧相国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,皇上这才极为高兴。
【原文】
上罢布军归,民道遮行上书,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。上至,相国谒。上笑曰:“夫相国乃利民!”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,曰:“君自谢民。”相国因为民请曰:“长安地狭,上林中多空地,弃,愿令民得入田,毋收稿为禽兽食。”上大怒曰:“相国多受贾人财物,乃为请吾苑!”乃下相国廷尉,械系之。数日,王卫尉侍,前问曰:“相国何大罪,陛下系之暴[1
]也?”上曰:“吾闻李斯相秦皇帝,有善归主,有恶自与。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,以自媚于民,故系治之。”王卫尉曰:“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,真宰相事,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!且陛下距楚数岁,陈豨、黥布反,陛下自将而往,当是时,相国守关中,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。相国不以此时为利,今乃利贾人之金乎?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,李斯之分过,又何足法哉。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。”高帝不怿。是日,使使持节赦出相国。相国年老,素恭谨,入,徒跣xiǎn谢。高帝曰:“相国休矣!相国为民请苑,吾不许,我不过为桀纣主,而相国为贤相。吾故系相国,欲令百姓闻吾过也。”
【注释】
[1
] 暴:突然。
【译文】
皇上讨伐完黥布之后班师回朝,民众拦在道路中间上书给皇帝,说萧相国低价强买了数千万百姓的田地住房。皇上回到京城之后,萧相国前来谒见。皇上笑着说:“你这个相国竟然夺取百姓的田地住宅,使自己获利!”将百姓的万民书都交给萧相国,说:“还是你亲自向百姓们谢罪吧。”萧相国趁机为民请命说:“长安一带土地面积狭小,上林苑有很多闲置的土地,现在已经荒芜,臣希望陛下能恩准百姓们进去耕种,将禾秆留下作为禽兽的饲料。”皇上勃然大怒说道:“萧相国你自己大量接受商人的财物,现在为他们请求霸占我的上林苑!”于是就将相国交给廷尉,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。几天之后,一个姓王的侍卫在侍奉高帝的时候,上前问道:“萧相国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,陛下如此突然地将他囚禁?”皇上说:“我听说李斯在辅佐秦始皇的时候,取得了成绩都归功给主上,出了差错都自己一力承担。现在相国收受大量奸商的钱财却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,想要通过这种方法向民众示好,所以将他拘禁起来治罪。”王卫尉说:“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,假如对百姓有利的话,为他们请求这件事,这是宰相的分内之事,陛下为什么怀疑相国收受奸商的钱财呢!何况陛下您在外与楚军对峙多年,陈豨、黥布发动叛乱的时候,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去讨伐,那个时候,相国独自留守在关中,只需要稍微动一动手脚,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再归陛下所有了。相国没有趁机为自己谋求利益,现在又怎么会贪图商人的钱财呢?况且那秦始皇正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而丢掉了整个天下,李斯过分承担过错,又哪里值得效仿。陛下怎么会怀疑宰相到这样浅薄的地步。”高帝听后不是很高兴。当天,高帝就命人带着符节将萧相国赦免释放了。萧相国已经上了年纪,为人一向谨慎恭谨,入朝的时候,赤脚步行向高帝谢罪。高帝说:“萧相国不用这样!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,我没有答应,我不过是像桀、纣那样的君主罢了,而你确实是个贤相。我之所以将你用镣铐囚禁起来,是想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的过错。”
【原文】
何素不与曹参相能,及何病,孝惠自临视相国病,因问曰:“君即百岁后,谁可代君者?”对曰:“知臣莫如主。”孝惠曰:“曹参何如?”何顿首曰:“帝得之矣!臣死不恨矣!”
【译文】
萧何跟曹参一向没什么交情,等到萧何病重的时候,孝惠皇帝亲自前去探望萧相国的病情,并趁机问道:“您百岁归去以后,有谁可以接替您的职位呢?”萧何回答说:“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。”孝惠帝说:“您看曹参怎么样?”萧何立即叩头说:“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!我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!”
【原文】
何置田宅必居穷处,为家不治垣屋[1
]。曰:“后世贤,师吾俭;不贤,毋为势家所夺。”
【注释】
[1
] 垣屋:有围墙的住房。
【译文】
萧何每次购置田地住宅的时候,一定选择偏远的地方,他建造房舍的时候一定不修筑围墙。萧何说:“如果我的后代是贤能的人,就学习我的俭朴;如果我的后代不贤能,也可以不被有权有势的人家夺去田地。”
【原文】
孝惠二年,相国何卒,谥为文终侯。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,绝,天子辄复求何后,封续酂侯,功臣莫得比焉。
【译文】
孝惠帝二年(前193年),相国萧何去世,孝惠帝追封萧何谥号为文终侯。萧何的后代之中,有四世子孙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,每次爵位断绝的时候,天子总是继续寻找萧何的后代,续封为酂侯,功臣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。
【原文】
太史公曰: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,录录未有奇节。及汉兴,依日月之末光,何谨守管籥,因民之疾[1
]秦法,顺流与之更始。淮阴、黥布等皆以诛灭,而何之勋烂焉。位冠群臣,声施后世,与闳hóng夭、散宜生等争烈矣。
【注释】
[1
] 疾:痛恨。
【译文】
太史公说: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文职官吏,平平常常,没有什么惊人之处。等到汉室兴盛起来,萧何仰仗帝王的余光,同时谨守自己的职责,根据民众痛恨秦朝严苛的法律制度这一情况,顺应历史潮流,为百姓们除旧革新。韩信、黥布等被诛杀以后,萧何的功勋更加显得灿烂无比了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首,他的声望流芳百世,能够跟闳夭、散宜生等人相媲美了。